邯郸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130400000000
地名由来:“邯郸”一名始见《春秋·谷梁传》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张晏注:“邯郸山在东城下,郸,尽也。城廓从邑,故加邑云”。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注亦云:“邯,山名,郸,尽也。邯山至此而尽,城廓字皆从邑,因此名焉。”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:“张晏曰:邯郸山在东城下。单,尽也。城郭从邑,故加邑云。”又《后汉书·光武纪》注:“邯,山名。郸,尽也。邯山至此而尽,城郭字皆从邑,因以名焉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春秋为晋地。战国为赵国地,赵都邯郸。秦于此置邯郸郡,郡治邯郸。汉为冀州魏郡、赵国、广平国地。三国及晋为魏郡、广平郡、阳平郡地。隋为武安、武阳、魏3郡地。唐为河北道相、魏、洺3州地。宋为河北东路大名府及河北西路洺州、磁州、相州地。元为中书省广平路、大名路及彰德路等地。明清主要为直隶省广平府和大名府地。1928年大部属河北省。1937年分属河北省第十五、十六行政督察区。1946年始置邯郸市。1949年3月降为镇。1949年8月置邯郸专区,属河北省,辖16县、1镇。1950年设立峰峰矿区,归专区辖。1952年临清、馆陶2县和临清镇划归山东省,峰峰矿区改省直辖,邯郸镇改为邯郸市,仍由专区辖。1953年邯郸市改省辖。1958年邢台专区撤销,除宁晋、新河2县外,其余各县划归邯郸专区,邯郸市改由专区辖。1960年邯郸市复为省辖市,同时撤销邯郸专区,所辖各县改由邯郸市辖。1961年恢复邯郸专区原建制。1965年馆陶县划入。1970年改称邯郸地区。1983年邯郸市改为省辖市,同年邯郸县划归邯郸市。1986年武安县划归邯郸市。1993年6月撤销邯郸地区,所辖13县划归邯郸市。
邯郸市是河北省新兴工业城市,省辖市。中国重要焦煤基地之一,著名历史古城。 邯郸市位于省境南部。辖4区及邯郸县。面积2791平方公里,人口200.99万;其中市区面积457平方公里,人口108.94万。邯郸早在春秋时已是列国争夺的重要城堡。先属魏,后归晋。自公元前386年为赵国国都达158年之久。秦为邯郸郡治所,至汉末仍为全国五大都城之一,城区面积约13.6平方公里,人口有15万之多;手工业、商业和冶铁铸造发达,有“冶铁都”之称。三国以后渐衰。至20世纪40年代中期沦为建筑面积不过 1平方公里,人口约2.8万人的商业集镇。1945年设市,为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所在地。1949年降为镇。1952年复析邯郸县设市,1956年将峰峰市并入。
邯郸市境西倚太行山,东临滏阳河,其支流牤牛河、沁河、渚河、输元河皆流经市区。富煤、铁、石灰石和陶瓷土。东部各县盛产棉花。交通便利,京广铁路纵贯市区,邯郸—长治铁路西联山西,马头—磁山、褡裢—磁山、邯郸—磁山铁路呈 “8”字环行沟通市区,另有窄轨铁路联结附近各县。工业以纺织、 电力、 煤炭、钢铁、机械、陶瓷为主。纺织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/5强,纱布产量仅次于石家庄居河北省第2位,产品远销国际市场。峰峰煤矿是中国十大煤矿之一,拥有20多对大型矿井,是全国优质炼焦煤基地之一。利用当地磁铁矿,又发展了钢铁工业。机械工业以石油化工机械、纺织机械、机床和轻工机械为主。电力工业以火力发电为主。邯郸又是全国十大陶瓷产区之一,是古磁州窑的主要产地。市内有华北水电学院等4所高等院校。 多名胜古迹,赵王城遗址和南、北响堂山石窟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,还有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。邯郸碑林已于1990年底落成开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