磁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130427000000
地名由来:因县西有磁山,故名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15磁州:“以县西九十里有磁山,出磁石,因取为名。”又《晋冀鲁豫边区分区详解地图》称:“磁县彭城出瓷器,甚为有名,有南景德、北彭城之称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春秋属晋地。战国归于赵。秦为邯郸郡地。西汉为魏郡梁期县、武安县地。三国魏时置临水县,属广平郡。北周武帝保定元年(561年)析临水县置滏阳县。隋初,滏阳属成安郡,开皇十年(590年)废郡,始置慈州(因县西有磁山,故名)。大业二年(606年)废慈州,改属相州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又置慈州,贞观元年(627年)废慈州,改属相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属邺郡,至德二年(757年)又属相州,永泰元年(765年)复置慈州,天祐三年(906年)慈州改名惠州。五代后唐复名慈州。宋政和三年(1113年)慈州改为磁州。元末州县俱废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又置磁州,属广平府,二年后改属河南省彰德府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复属广平府。1913年降磁州为磁县,属直隶省冀南道。1914年改属大名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1937年属河北省第十六督察区。1939年属太行区。1941年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五专区。1942年磁县与武安县部分地区合并置磁武县,仍属太行区五专区。1945年磁武县撤销恢复磁县原建制,属太行区六专区。1946年改属太行区三专区。1947年,更属太行区五专区。1948年又属太行区六专区,同年9月,改属华北行政区太行区六专区。1949年3月,隶属太行区五专区,同年8月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。1958年临漳、成安并入磁县。1960年5月邯郸专区撤销,改属邯郸市。1961年5月恢复邯郸专区,磁县仍属之,同年7月恢复磁县原建制。1970年邯郸专区改称邯郸地区,磁县仍属之。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邯郸地区,此县划归邯郸市管辖。
河北省邯郸地区辖县,磁山文化遗址发现地,古代磁州窑瓷器产地。位于省境南部。京广铁路纵贯境内,漳河横流县境。面积1014平方公里,人口 52.7万。县府驻磁州镇。磁县地区历史悠久,除距今约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磁山村被发现外,讲武城村尚有龙山文化遗址。公元前16~前11世纪,“启氏”、“受氏”部落居此。战国称番武,汉为武安县地,北周置滏阳县,后置武阳县,为慈州、相州、磁州治,宋政和三年(1113)改为磁州,1913年改为磁县。县境位于太行山东麓,多山地丘陵,最高峰老爷山海拔1088米。富煤、铁、锰、铅、石英、铝矾土。水利条件好,有岳城、东武仕等大型水库,太平渠、民有渠皆始于此。光热充足,农业发达,盛产小麦、棉花和水稻。工业具一定基础,所产“磁州盆景”被誉为“北方盆景之新秀”,远销国外。交通便利,除京广铁路外,另有王家店—岳城地方铁路。磁县附近地区瓷土蕴藏丰富,陶瓷器生产始于隋,宋时即为当时北方瓷窑的代表,所产青瓷,在国际上称磁州窑系。现以彭城瓷为代表。文物除隋、元磁州窑遗址外,有战国讲武台城址、金凤台、铜雀台基址、北朝古墓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