门源回族自治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632221000000
地名由来:1953年设立亹源回族自治区,1955年改为亹源回族自治县。1959年改为门源回族自治县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门源历史悠久,从考古发掘的卡约文化、辛店文化遗址证明,距今3000多年前,当地就有古老的先民繁衍生息,从事以牧业、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。汉魏时期属西羌牧地。两晋南北朝为鲜卑族吐谷浑人住牧地。吐蕃灭吐谷浑,县地归属吐蕃政权。唐朝一度设吐谷浑羁縻州—阁门州、隶凉州都督府。北宋时期唃厮啰以青唐城(西宁)为中心建立河湟吐蕃政权,为防西夏,在浩门河北岸筑大通城(现浩门镇东南古城,大通河因城得名)。南宋宁宗嘉定十五年(1222年)以后,金、夏交替控制门源地区。元代为章吉驸马封地,属西宁州管辖。明代为西宁卫辖区,明末为蒙古族麦力干牧地。清代初期仍为西宁卫辖区,清雍正二年(1724年)清军平定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,置大通卫,并筑大通城(今县府所在地)、及所辖永安、白塔(今大通县城关镇)两城。清乾隆九年移大通卫于白塔,门源降置为北大通营、红山堡。乾隆二十六年,大通废卫置县,县地属大通县管辖。1929年8月将大通县属达坂山以北的北大通、红山堡、永安和祁连八宝、阿力克及仙米、珠母、皇城等到地划出设门源县。1949年9月16日成立门源县人民政府,1953年12月19日成立“门源回族自治区”,1955年6月改名为“门源回族自治县”,隶属海北藏族自治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