略阳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610727000000
地名由来:“略阳”得名有二说。其一“用武之地曰‘略’,治在象山(县城一名山)之南曰‘阳’,故略阳”。其二,南北朝时期,当时甘肃天水郡的略阳县(今天水秦安一带)因躲避战争,曾乔迁置在沮县一段时间,因其缘故,数百年后,这里便借用了“略阳”之名。清雍正《陕西通志》卷8:“用武之地曰略,象山之南曰阳,故以为名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早在新石器时代,境内即有先人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。先秦以前属白马氐族聚居地之东域,自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始建沮县,迄今已有2100余年的建置历史。蜀建兴七年(229年),诸葛亮出祁伐魏,见今县城地处军事要冲,便遣将筑武兴城,置武兴督镇守。晋义熙五年(409年),后秦置南梁州、武兴郡和武兴县,其治同设今城区。北魏太和元年(477年),改置东益州,郡、县未变。宋升明二年(478年)至梁大同元年(535年),其间氐人在此建立武兴国数十年之久。之后建置复前。西魏废帝元年(552年),改置东益州为兴州,武兴郡为顺政郡,武兴县为汉曲县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改汉曲县为顺政县,大业三年(607年)废兴州置顺政郡。唐至五代十国仍复名兴州。宋绍兴十四年(1144年)增设利州西路,路州治地均在今城区。南宋开禧三年(1207年),改兴州为沔州、顺政县为略阳县,元至元二十年(1283年),沔州由略阳迁至勉县,略阳县名沿用至今。历史上,县境内并设过明水县(亦名鸣水)、长举县,清时,还在边远一带设立过观音寺分县。略阳地处秦、陇、蜀边缘,由于军阀混战,封建割据,隶属更迭频繁。西汉属益州武都郡辖,东汉建安二十年(215年),曹操占据武都,其地遂入雍州。三国时期蜀、魏各曾领属,五代归前后蜀。南宋开禧三年,守将吴曦叛变,其地陷于金,但仅月余时间。元初,隶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(汉中),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改属四川行中书省广元路辖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为汉中府(道)辖,1928年改省直辖,1935年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署辖县,1949年隶属汉中西路专员公署。1949年12月9日后,属陕南行署区,1951年属南郑专区,1953年属汉中专区,1969年隶属汉中地区行政公署至今。“略阳”得名有二说。其一“用武之地曰‘略’,治在象山(县城一名山)之南曰‘阳’,故名略阳”。其二,南北朝时期,当时甘肃天水郡的略阳县(今天水秦安一带)因躲避战争,曾乔迁置在沮县一段时间,因其缘故,数百年后,这里便借用了“略阳”之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