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城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610581000000
地名由来:《太平寰宇记》卷28同州韩城县:“以古韩城为名。”1983年改设韩城市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龙门山南麓有旧石器时代丁村文化遗址,薛曲、新村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。夏称龙门,商谓下危,均为雍州之域。西周初年(前11世纪晚期)周武王之子封于韩,食采于韩原一带,称韩国(侯国),后为晋灭。周宣王时,封秦仲少子康于梁山,谓梁伯。周襄王十一年(前641年)为秦所灭,今韩城市南古少梁,即其都。春秋时,晋封韩武子万于韩原,武子后,献子厥从封姓为韩氏战国时,周贞定王二十八年(前441年)魏城少梁。周安王二十六年(前376年),韩、赵、魏三分晋地,少梁属魏。周显王八年(前361年)魏筑长城以防秦(长城遗址尚存)。周显王十年秦与魏战元里,取少梁。秦惠文王十一年(前327年)秦更少梁为夏阳,置邑(遗址在今韩城市城区南10公里瓦头村以西地带)。秦灭六国,夏阳属内史辖地。西汉属左冯翊。新莽时,仍属左冯翊。东汉建武元年(25年)夏阳复名。三国时,夏阳属魏,晋仍因之。北魏属华州,西魏隶同州,北周明帝二年(558年)夏阳并入合阳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,夏阳自合阳分出,以其周有韩国,境有韩原,始更名韩城县,并设治于今城古村。唐高祖武德八年,将西韩州迁驻韩城,领韩城、合阳、河西三县。贞观八年废州,肃宗乾元三年复名夏阳。昭宗天佑二年,更铭韩原县。五代梁属河中府,五代后唐复名韩城。北宋时,隶永兴路。金初隶京兆府路。宣宗贞祐三年(1215年)设桢州,领韩城、合阳两县。元世祖至元元年(1264年)废州为县,隶安西路。至元二年恢复桢州,县治他迁。至元六年复废州,县治迁回,隶陕西行中书省,奉元路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属陕西承宣布政司、关内道。县以下设四乡五十里。清初延用明制,属同州。光绪年间,改为四乡二十八里。1912年后属陕西省关中道。1948年3月24日后,初属陕甘宁边区,后属大荔分区、渭南地区。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销渭南地区和渭南市,此市由省直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