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32930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清《嘉庆重修一统志》卷478大理府《山川》:西洱河“在太和县东。即叶榆水,一曰洱海,一曰西洱海,一曰洱水。源出浪穹县(按即今洱源县)北罢谷山,汇诸溪流,南经浪穹县东,又南经邓川州东,又南入太和县界,名西洱河。西受点苍山十八川而为巨浸,经县东西南流至合江铺,合于漾备江。……元郭松年《行记》:洱水源于浪穹,涉历三郡,停▉紫城东,北自河首,南尽河尾、波涛二关之间,周围百有余里。《明一统志》:西洱海形如人耳,周三百余里。中有三岛四洲九曲之胜,下流合于漾备江”。县境当洱海之源,故名洱源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洱源自西汉迄南朝均为叶榆县地,西汉属益州郡,东汉属永昌郡,蜀汉、西晋属云南郡,南北朝为东河阳郡地。唐高祖武德七年(624年),境内置浪穹州、澄备州、舍利州。唐中叶,洱海地区六诏兴起时,洱源成为浪穹诏、施浪诏,澄赕诏地。南诏时其南部为阳苴▉地,北部为剑川节度地。大理国时期,设邓赕。元(蒙古)宪宗七年(1257年),置浪穹,德源2个千户所,隶大理万户府。元至元十一年(1274年),改设为邓川州,领浪穹县、风羽县,归云南行省大理路管辖制。明设邓川州,领浪穹县,隶大理府。清沿明制。1913年,邓川州改为邓川县,浪穹县改为洱源县。1949年后洱源县、邓川县同属大理专区。1956年自治州成立,两县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。1958年洱源县、邓川县与剑川县合并,称剑川县。1961年10月,恢复原剑川县,同时洱源、邓川两县合并为洱源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