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洛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513435000000
地名由来:彝语“甘”为一个家族居住的地方,“洛”是一条槽沟(大的沟坝的意思),故名“甘洛”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甘洛县是1949年后始建的少数民族县,但在今县所辖的区域,早在春秋中期已是蜀国的后户—“灵关”。西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建“灵道县”(又名灵关道),治所在今阿兹觉乡境内,在西部建阑县,西晋泰始九年(273年)灵关道更名护龙县,同时废阑县,均属越嶲郡管辖。北周天和三年(568年)废阑县,置邛部县,治所迁至今的越西县境内。唐初仍设邛部县,唐懿宗咸通三年(862年)邛部县为南诏所据,治地更名新安城,今甘洛地域成为南诏、大理国北部的极边。元宪宗三年(1253年)元灭大理国。邛部县隶属于建昌路,治乌弄城。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废邛部县,设越嶲军民指挥司,二十六年(1393年)改为越嶲卫,弘治年间(1488—1505年)在今的海棠置镇西守御千户后所。清雍正六年(1728年)改越嶲卫为越嶲厅,并在海棠设都司府,置宁越管,宁越管辖有“暖带密坝土千户”和“暖带田坝土千户”二土司地。1913年废厅设越嶲县,海棠乡、启明乡(今田坝地区)为越嶲县的第三区。1954年四川省和西康省分别组成了“岩润工作团”与“依乌里克工作团”进入甘洛少数民族聚居区,开展民族工作,于1956年12月14日正式建立呷洛县。由于“呷”字的读音与地名本音不符,1959年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“甘洛县”,县城设新市坝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