色达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513333000000
地名由来:清为色他司,或称色大。1952年设色达办事处。1956年设色达县。“色达”,藏语意为“金马”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色达古为西羌。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年)置汶山郡,为汶山郡缴外地。魏晋至隋唐为党项,白兰居地。唐朝初年,吐蕃崛起于青藏高原。到唐高宗时,为吐蕃兼并融为藏人。故唐时属吐蕃。元代,于朵甘畏(多康)地区置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理,色达位于“多岗之岗”中的“玛朵岗”范围内,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范围内。清代,色达“阿述”部落虽曾授封于清朝政府土千户,土百户等土职,并于宣统三年(1911年),边务大臣赵尔丰遴员勘查设治地点,拟设“达威县”,旋因辛亥革命爆发,未果。阿述色达,由于地理环境的阻隔,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长期游离在历代各在政治集团之外,处于独立的游牧部落状态。实因历代统治者鞭长莫及,政令难达,成为“政力未逮”之地。清时,除领得1张“无印信”的号纸外,向无认纳赋税。1912年后期,虽属西康辖境,但视为“野蕃”之地,未设治。故色达长期为部落世袭头人制,故谓“化外之域”,1936年6月,中国工农红军第二、四方面军长征经色达北上,1939年成立西康省,色达仍旧。唯县内农区色尔坝属四川普益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色尔坝金矿管理。原属四川省阿坝州辖,为“嘉绒”区域范围,隶属于绰斯甲宣抚司(系川康边区十八大土司之一)。色达草原之核心部落“阿述”,远祖为“董氏”,系六大古都部族:色、董、东、芭达之一氏,后旁支别出演变为“董氏十八大述。“阿述”为“十八大述”中最大的一支,占统治地位。明朝以前,游牧于“北海”一带(今青海湖)。明末,“阿述”第三代骨系普巴加率一部部落,长途迁徙,迁居于今阿坝州多柯河畔,从事半农半牧。形成上、中、下“三阿述”部落,汉文史籍作“三阿树”,清代历史文献中记载“三阿述部落,放牧距县城西南800余里,与黄河沿边并甘肃达子各蕃连界,纵横千里。清朝初,“三阿述”自多柯迁徙色达。阿述第九代骨系夏加它以赛马登位获色达草原第一代总头人,从而结束了长期部落割剧状况。形在以“阿述”为核心的部落联盟。藏语称其为“瓦述色达”,在地名前冠以部族号,标志着“瓦述”是色达草原诸部落的核心和部落联盟的最高统治者。这种世袭统治承启延续迄至1950年前。1952年8月16日西康省藏族自治区牧区访问团首进色达,1952年12月25日成立西康省藏族自治区色达办事处。195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治县,并于11月9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大会,正式成立县人民政府。1961年2月全县选举产生了乡级人民委员会,从而宣告世袭部落头人制的结束。1981年3月隶于甘孜藏族自治州,县人民政府驻县城建设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