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510722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升潼川州为潼川府,并以潼川州本置三台县,为附郭首邑,以城西二里的三台山得名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71潼川州:“州西五里有三台山,突起三级,状若层台。”清嘉庆《三台县志》卷2:“县以三台名者,盖以城西最近一山有台三层,如阶级然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春秋战国时期为部落酋长郪王国辖地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广汉郡时,并置郪县(治郪王城故址即今郪江乡)隶之,是为县境建县之始。南朝刘宋文帝元嘉九年(432年)分广汉郡置新城郡,分郪县置北伍城县,以伍城水(即今凯江)为县名,郡、县同治今三台县城潼川镇。梁武帝大同中(535—546年)省郪县入北伍城县,并以此为治地置新州。西魏改北伍城县为新城县,后又改郡、县分别为昌城郡、昌城县,郡仍隶新州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撤昌城郡,昌城县直隶新州,开皇十八年改新州为梓州,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昌城县复名郪县,改梓州为新城郡,郪县隶新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又改新城郡为梓州,天宝元年(742年)再改为梓潼郡。至德二年(757年)在此设剑南东川节度使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名梓州。北宋时,梓州先后改为静戎军、静安军、东川节度使,咸平四年(1001年)于此置梓州路,重和元年(1118年)升剑南东川节度为潼川府,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,郪县历唐、宋均为路(道)府(州)治地。元朝郪县仍隶潼川府。明朝洪武九年(1376年)改潼川府为潼川州,省郪县入潼川州,治所未变。清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升潼川州为潼川府,并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,为附郭首邑,以城西二里的三台山得名。1913年撤潼川府,三台县隶嘉陵道,后嘉陵道撤销,县直隶四川省。1935年四川省建立行政督察区,三台隶第十二行政督察区。1949年12月29日后,先后隶遂宁专区、绵阳专区、绵阳地区。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,设绵阳市。三台县隶绵阳市。县城潼川镇东汉时为郪县平阳乡,南朝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所始建城于此,经历代官维修改建,城池基址未变。明天顺中,伐石更修州城,周长3公里,城墙高5米余,设四门。今东、南门城楼、门洞仍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