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利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430821000000
地名由来:据《慈利县志》、《直隶澧州志》、《隆庆岳州志》载,隋着生产的发展,境内“山孕五矿,民以铜、铅、铁、生之利相擅,地利饶给”,方物颇著,素有“银澧金慈”之誉,加以“上俗仁慈”,“尚义好文”,隋朝乃改名慈利。盖“‘慈’,沿‘慈姑’旧号”,亦民风仁慈之意;“‘利’,著所产也”。明隆庆《岳州府志》卷7《职方考》:慈利“以土俗淳慈,得物产利,名曰慈姑”。又称慈利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慈利县已有2500余年的悠久历史。春秋楚平王时列入版图,为楚国熊绎的封地,始设县,县尹白公筑白公城(今县城东古城堤即其遗址)。秦时属黔中郡,建慈姑县,相传以境内慈姑而得名。县治官塌坪(今蒋家坪乡太坪境内)。辖地包括安乡、澧县、临澧、石门、大庸、桑植和湖北鹤峰一部分。汉时,析置充(今桑植),孱陵(今安乡),因县治迁白公城,位于零水之阳,乃改名零阳。三国吴时,析出大庸设天门郡。划今三宫寺以西建娄中县。晋又析置临澧(今石门、大庸和慈利各一部分)澧阳(今澧县)。隋开皇初,一度改零阳为零陵,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为慈利县。大业中、罢娄中复归慈利,县治迁三江口(即今县城)。元朝升慈姑州、俄改慈利州。元贞元年(1295年),州治设官塌坪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降州为大庸县。旋设大庸为卫,仍建慈利县,县治又迁今治。隆庆三年(1569年)复迁县治于官塌坪。万历三年(1575年)再迁今治,并改名永泰街。清初,因兵乱城,一度侨寄县治于观嘉渚(今永安渡);顺治三年(1646年)四回今治。雍正八年(1730年)割麻寮所地归鹤峰州。析置安福(今临澧县)。辛亥革命后,县城改名零阳镇,抗日战争胜利后设环溪乡,辖零阳镇,解放后更名城关镇,慈利之名始于隋。据《慈利县志》、《直隶澧州志》、《隆庆岳州志》载,随着生产的发展,境内“山孕五矿,民以铜、铅、铁、生之利相擅,地利饶给”,方物颇著,素有“银澧金慈”之誉,加以“土俗仁慈”,“尚义好文”,隋朝乃改名慈利。盖“‘慈’,沿‘慈姑’旧号”,亦民风仁慈之意;“‘利’,著所产也”。千余年来,建置多有变迁,惟慈利之名,历代不废,相沿至今。1949年8月,成立慈利县人民政府,属常德地区辖。1953年,由大庸划入黄河、泗南、磨峪、中坪4个乡,1958年将官地坪、人潮溪、汩湖3个乡(公社)划归桑植。1988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大庸市,慈利县改属大庸市辖至今,其间将喻家咀乡划归武陵源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