株洲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430200000000
地名由来:据宋范成大《骖鸾录》载:乾道九年(1173年)二月,“二日,宿槠洲市,又当捨舆泝江。此地既为舟车更易之冲,容旅之所盘泊,故交易甚夥,敌壮县”。可能是因该地槠树繁茂,故有“槠洲”之称。由于“槠”“株”二字音相近,后改称“株洲”。株洲市、县俱以此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西汉置攸县、茶陵、容陵3县,并有临湘、湘南县地,俱属长沙国。东汉属长沙郡,析临湘县置醴陵县。三国吴析临湘、湘南县置建宁县,与攸县、醴陵县俱属长沙郡;析湘南县置湘西县,属衡阳郡;省容陵县置阴山县,与茶陵县俱属湘东郡。南朝梁析阴山县置湘潭县,治今攸县西部,属湘东郡。南朝梁、陈间改攸县称攸水县。隋废醴陵县入长沙县,并湘西县入衡山县,属潭州或长沙郡;省茶陵、攸水、阴山、建宁4县入湘潭县,属衡州或衡山郡。唐武德四年(公元621年)析长沙县置醴陵县,属潭州;并置南云州,析置茶陵、安乐、新兴3县;析湘潭县置攸县、阴山县。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废南云州,省茶陵、安乐、阴山、新兴4县入攸县并划属衡州。圣历元年(公元698年)析攸县复置茶陵县。天宝八年(公元749年),今株洲市区和株洲县为湘潭县地,与醴陵县俱属长沙郡,后属潭州;攸县、茶陵县属衡阳郡,后属衡州。五代为楚潭州长沙府醴陵、攸县、茶陵和湘潭4县地。北宋为潭州醴陵、攸县和湘潭3县地,以及衡州茶陵县。南宋绍兴九年(公元1139年)升茶陵县为茶陵军,嘉庆四年(公元1211年)析茶陵军置酃县。元为天临路醴陵州、攸州和湘潭州地,以及衡州路酃县。明为长沙府醴陵县、攸县、茶陵州和湘潭县地,以及衡州府酃县。清末一度设株洲厅。1913年茶陵州改为茶陵县,与攸县、醴陵县等俱属湘江道,酃县属衡阳道。1937年为第一行政督察区醴陵和湘潭县地,以及第二行政督察区攸县、茶陵、酃县。1949年为长沙专区醴陵和湘潭县地,以及衡阳专区攸县、茶陵、酃县。1951年以湘潭县株洲镇等地析置株洲市(县级),属长沙专区。1952年株洲市及醴陵、攸县、茶陵县属湘潭专区,酃县属湘南行政区。1954年酃县郴县专区。1956年株洲市升为省辖市。1956年省酃县入茶陵县,1961年复置,属湘潭专区。1965年4月析株洲市郊区地置株洲县,属株洲市。1968年湘潭专区改称湘潭地区。1983年醴陵、攸县、茶陵、酃县划属株洲市。1985年醴陵县改市,由株洲市代管。1994年4月酃县更名为炎陵县。国务院1997年5月31日批准撤销株州市的东区、南区、北区、郊区,调整设立株州市荷塘区、芦淞区、石峰区、天元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