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422802000000
    地名由来:利川来由说法有三:一说据《利种县志·试备篇》载,宋史蛮夷例传有“施州暗利砦”语句,故疑利川以暗利寨得名;二说为通州(四川)要道,倚为军事屏障,有利于川,而取利于川故名;三说清江由西而东,横贯境内为有利之川故名。清光绪《利川县志》卷12载:“利川,后周置盐水县。而县西南革井溪,旧亦有盐水。举利川者辄曰革井,莫明其所始。革井水西南流会忠路前江、后江水,逕蜀之黔江、彭水入江,与清江水之东北流逕恩施、建始、宜都入江者有别。”市以革井溪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上古为廪君要地,周属巴国,战国时属楚巫郡。秦时属黔中郡。汉时属南郡。三国时属吴国荆州建平郡。晋时及南北朝的宋、齐、梁、陈沿袭吴制。北朝北周时置盐水县。属亭州资田郡。隋朝时改亭州为庸州,置清江郡辖盐水。唐时改庸州为施州,并盐水入清江县。五代沿唐旧制。宋时隶于夔州。清江县如故,并置都亭乡。元时废郡,以施州隶于夔州总管府。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6年)交清江县入施州。二十五年(1288年)复置清江县。并实行土司制度,以“土官制土民”。元、明、清三代中,相继建于境内的土司政权有:施南土司、忠孝土司、忠路土司、建南土司、沙溪土司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“改土归流”,设利川县,由施南、忠路、沙溪、建南、上下支罗、忠孝土司和都亭里组合而成。设4泛6里83保。利川来由说法有三:一说据《利种县志·试备篇》载,宋史蛮夷例传有“施州暗利砦”语句,故疑利川以暗利寨得名;二说为通州(四川)要道,倚为军事屏障,有利于川,而取利于川故名;三说清江由西而东,横贯境内为有利之川故名。1949年,利川县属湖北省荆南道,后改施鹤道,1927年属鄂西行政督察区。1932年属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。1936年为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。1941年将土墙,马道屯划归四川省奉节县。全县设16乡、248保、2146甲。1949年11月14日,隶属湖北省人民政府恩施地区专员公署。1983年撤销恩施地区,建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利川县隶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1986年6月,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。同年10月,利川市成立,仍隶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。市府设在利川市都亭教场路26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