蕲春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421126000000
地名由来:县境古为扬州地,春秋战国时属楚,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始建“蕲春县”,县名以境地“水陲多蕲菜”,义取蕲菜之春。《元和郡县志》卷27蕲州蕲春县:“因蕲水以为名也。”《太平寰宇记》卷127蕲州蕲春县:“《地名解》云:蕲春以水隈多蕲菜,因以为名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县境古为扬州地,春秋战国时属楚,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,始建“蕲春县”,县名以境地“水陲多蕲菜”,义取蕲菜之春。东汉建武二十三年(47年),县境置“蕲春侯”国,传3世、国除,复蕲春县。东晋太元三年(378年),孝武帝避母“阿春”讳,更县名为“蕲阳”。南齐永明四年(484年),再更县名“齐昌”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,复“蕲春”县名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降“蕲州府”为“蕲州”,裁蕲春县,以州理县事;时外领黄梅、广济、浠水、罗田4县,两年后外领黄梅、广济两县(1664年后无外领县)。1912年,裁蕲州、复蕲春县,沿袭至今。其间,建县至东汉末,隶荆州江夏郡;三国时,先后属魏之郢州和吴之蕲春郡;西晋时,先隶戈阳郡,后隶西阳王国;东晋时,隶西阳郡;南北朝时,先后属刘宋西阳郡、新蔡郡,南齐西阳郡、齐昌郡,南梁、北齐、南陈的齐昌郡;隋代,先后隶蕲州总管府、蕲州和蕲春郡;唐代,先后隶蕲州、蕲春郡、蕲州;五代十国时期,先后隶杨吴、南唐、后周的淮南道蕲州;宋代,先隶淮南道蕲州,后隶淮南西路蕲州;元代,隶蕲州路;明代,先隶蕲州府,后隶黄州府;清代,属黄州府;1912年后,先隶湖北省江汉道,1926年改为直隶湖北省,1932年后先后隶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、第二行政督察区、鄂东行署、第二行政督察区;建国后,先后隶黄冈专区、黄冈地区。县治,原为“土门”,无考,一般倾向为今国八里湖农场之土门;北齐天保三年(552年)置罗州,在今西河驿东岸筑罗州城为治所,县治同设于内;南宋景定二年(1261年),因避蒙古军南侵,于长江边依麒麟、凤凰山麓筑蕲州城,次年迁州治和县治于此;1949年,从蕲州迁县治于漕河,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