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乐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410923000000
地名由来:唐武德五年(622年)析繁水置昌乐,属魏州。翌年,治所南迁,重著昌乐城。五代梁贞明二年(916年)晋王李存勖避其祖李国昌之讳,以“新治在旧治之南”故,更名南乐。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16说:“五代梁乾化五年(915年),分天雄军置镇相州,恐魏人不服,使刘▉济河,屯昌乐以逼之。魏人遂作乱,以地归于晋。明年,晋王存勗改县为南乐。”因当时昌乐为后晋东南境,故以“南”字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西汉初置县,名乐昌,以治所在黄帝之子昌意所筑昌意城得名。东汉建武年间撤县,其地分属东郡的东武阳县和魏郡的阴安、元城、繁阳诸县。晋复为县,更为昌乐,属魏郡,治所与汉县同垣。前燕置昌乐郡,北魏初废。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复置昌乐县,仍属魏郡。永安元年(528年)又设昌乐郡。东魏天平年间,昌乐郡废,北周复设。隋开皇初(581年)郡废,昌乐改属魏郡。大业初(605年),省入繁水县,属武阳郡。唐武德五年(622年)析繁水置昌乐,属魏州。翌年,治所南迁,重著昌乐城。五代梁贞明二年(916年)晋王李存勖避其祖李国昌之讳,以“新治在旧治之南”故,更名南乐。后唐属河北道兴唐府。后晋隶广晋府。天府八年(949年)重筑城池。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。元丰四年(1081年)九月,为避黄河水患,治所东迁今址。崇宁四年(1105年)改属澶渊郡开德府,旋改大名府。金属大名府大名路。元属中书省大名路。枢密副雕鹗重新筑城,周长3.6公里,高8.3米。明属中书省大名府,后改北平布政使司大名府。嘉靖十三年(1534年)重修城垣,易土而砖,辟跨济、瞻洛、带河和拱辰四门,均有敌楼。清属直隶大名府。民国初年属直隶大名道。1928年改为河北省大名道。1936年改属河北省大名行政督察专员区。1937年11月日军侵占南乐,次年日伪在南乐城内成立县公署,1939年改称县政府。国民党南乐县政府流亡。1940年3月,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府成立。次年2月根据抗战需要,分南乐、清丰、内黄3个县6个区,新辟卫河县,至1946年4月撤销,原划入卫河县的南乐县西两个区复归南乐。1949年平原省成立,南乐县属平原省濮阳专区。1952年平原省撤消,新乡、安阳、濮阳3专区划入河南省,南乐县隶属河南省濮阳专区。1954年安阳、濮阳两专区合并,属安阳专区。1958年安阳、新乡两专区合并,改属新乡专区。1960年新、安分治,复属安阳专区。1983年9月,安阳专区撤消,属濮阳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