杞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410221000000
地名由来:商汤灭夏,封禹裔少康之后于此,以地多杞柳,故名杞国,都雍丘(今县城)。《史记·陈杞世家》:“周武王克殷纣,求禹之后,得东楼公,封之于杞,以奉夏后氏祀。”杞,夏、商、周为杞国。《春秋·隐公四年》:“春,王二月,莒人伐杞,取牟娄。”杜预注:“杞国本都陈留雍丘县。”秦置雍丘县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于县置杞州,唐贞观元年(627年)州废。五代晋改雍丘县为杞县,仍以古杞国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商汤灭夏,封禹裔少康之后于此,以地多杞柳,故名杞国,都雍丘(今县城)。商灭夏,复封禹之后于杞,仍称杞国。时杞、陈、宋三国分领杞地;杞地雍丘,陈领圉邑(今杞县圉镇,后入郑),宋领外黄邑(1928年杞县划给民权部分及其以东地区)。东周平王二十一年(前740年),杞国东迁淳于(今山东安丘县),地入郑,置为雍丘邑(亦曾属宋),圉及外黄仍旧。秦初置雍丘县,外黄都尉,初隶东郡,后改隶三川郡。西汉初,雍丘、外黄仍旧。元狩元年(前122年)改隶陈留郡;圉置为圉县,隶淮阳国。新莽改圉为益岁县,仍隶淮阳国。东汉光武元年(25年),复名圉县,改隶陈留郡。三国魏时,圉、雍丘、外黄三县均隶陈留国。西晋泰始元年(265年),废圉县、存雍丘、外黄。永嘉六年(312年)沦于后赵石勒。下至晋亡(420年)的108年间,杞地先后为汉、羯、鲜卑、氐、羌5族交替统治,11次改属。隋开皇六年(586年)于雍丘置杞州,辖6县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废杞州,县属梁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复于雍丘置杞州,贞观元年(627年)废杞州,并圉城县、外黄县入雍丘,3县合一,雍丘县,隶汴州。五代梁开平元年(907年)升雍丘为畿县。五代晋天福三年(938年)改称杞县。北宋仍称雍丘。金正隆五年(1160年)再改雍丘为杞县至今。元初隶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京路(1228年改汴梁路)。明、清隶开封府。清宣统三年(1911年)属开归陈许道。1912年隶豫东道(1914年6月改称开封道)。1927年废道,直属河南省政府。1932年八月于杞县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,同年10月改隶第二行政督察区(商丘)。1938年8月改隶第十二督察区,至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亡。杞县自1925年建立中共地方党团组织至建立新中国的24年中,曾建立了若干名称不同、形式不一的政权机构。1927年5月25日,中共党员吴芝圃、萧人鹄等率领杞县农民自卫团傅集、何寨等团攻克县城,成立了临时治安委员会,代行县政府职能。1938年5月,中共豫东特委开辟睢杞太抗日根据地(后称水东根据地)。1944年8月,建立芝圃县、克威县、达生县。1945年8月26日,杞县全境解放。1949年杞县隶属陈留专区。1952年6月陈留专区并入郑州专区,杞县改隶郑州专区。1955年1月,郑州专区改称为开封专区。1983年8月,撤销地区并入开封市,杞县改隶开封市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