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修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360425000000
地名由来:《名胜志》:永修县“以修水为名”。《广舆记》卷12:修水“自艾城东北流数百里达彭蠡湖,地颇修远,故名”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永修远在公元前21世纪就已开发。春秋战国时称艾,先后属吴、楚、越国。秦时属九江郡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置海昏县,辖今永修、武宁、奉新、安义、靖安等地,隶豫章郡,县治设今永修县吴城镇芦潭西北处。新莽更海昏为宜生,属九江郡。东汉称海昏侯国,仍属豫章郡。和帝永元十六年(104年)析海昏置建昌县。灵帝中平二年(185年)中分海昏、建昌设新吴、永修县。建安时中分海昏地立西安县。三国时称海昏县,属吴。晋属豫章郡。南朝宋元嘉二年(425年)并海昏建昌称建昌县,县治设今永修县艾城乡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并永修、豫宁、新吴、艾县入建昌,属豫章郡。唐永淳元年(682年)析建昌地设新吴县、长安四年(704年)析建昌地立武宁县。五代时称建昌,属洪州,南唐昇元时,中分建昌、奉新、武宁三县设靖安县。宋、建昌属南康军。元、称建昌州,属南康路。明洪武初,降州为县,属南康府,正德十三年(1518年)分建昌五乡地置安义县。清,仍称建昌,属南康府。民国三年(1914年)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,改称永修县,取其“泮临修水,永蒙其利”之意,隶浔阳道。民国期间先后属江西第二、一、十、九行政区。1949年5月23日永修解放,属九江专区,县治由艾城迁至涂埠镇。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,隶属九江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