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360421000000
    地名由来:《尚书·禹贡》有“九江孔殷”一语,应指大江以北,今湖北广济、黄梅一带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;“应劭曰:江自庐江寻阳分为九。”郭璞《江赋》说:“流九派乎寻阳”,即指此。九江以《禹贡》“九江孔殷”一语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九江,名源“九水”。最早作地理概念,见载《禹贡》“九江孔殷”、“九江纳锡大龟”。首冠行政建置为秦设九江郡,治寿春(今安徽寿县),县域在其辖境。汉高祖六年(前201年)始置柴桑县,隶豫章郡。柴桑本山名,即面阳、马头、桃花尖诸山之总称,治所荆林街(距今县城南25公里)环抱其间,因以名县。新莽改豫章为九江郡,改柴桑为九江亭。东汉复旧称。三国魏黄初二年(221年)孙权置武昌郡,柴桑为之属。晋元康元年(291年)割荆、扬二州合十郡。因江水之名而置江州;永兴元年(304年)分庐江之寻阳、武昌之柴桑二县立寻阳郡,隶江州。寻阳县,西汉置,因处寻水之北而得名,治所原在江北古兰城(今湖北黄梅县西南),自后移入江南鹤问寨(距今县城北9公里),与郡治同城,咸和初州治亦迁此;永嘉元年(307年)北民流入,境内增置九江县,不久废入寻阳县;义熙八年(412年)省寻阳入柴桑县,柴桑徙治鹤问寨。南朝梁太清二年(548年)分柴桑置汝南县,治所湮于今县西北边陲城子镇乡境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,废郡及柴桑、汝南县,复立寻阳县,直隶江州,因鹤问寨水患,州、县迁治▉口关(古▉水出口处,今九江龙开河西)。开皇十八年,改寻阳为彭蠡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,废州改置九江郡,改彭蠡为▉城县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废郡复江州,分▉城于龙开河东(今九江市浔阳区)置浔阳县,以浔水至此入江为名,县名寻字加“▉”亦始此。武德五年,又分▉城置楚城县,治于汉柴桑县故址。武德八年废▉城,贞观八年(634年)废楚城,俱入浔阳县。五代南唐,江州设奉化军,取义道德教化之地,改浔阳为德化县属之。宋属江州,元属江州路,明、清属九江府。唐起,州、军、路、府与县同治浔阳城,元末一度为南方红巾军都城。民国初,废府设道;1914年1月,为避福建德化之同名,改称九江县,隶赣北(后改浔阳)道;1926年废道直隶江西省;1932年始,省下设行政区,先后属第三、第五、第九行政区;1927年3月,县城另设九江市政厅,次年改称市政府;1930年撤销。1934年6月,重设市政委员会;1936年裁入县。1938年7月至1945年8月,九江为日军所陷。1949年5月17日,人民解放军解放九江,城区设市,市、县同隶九江地区行署;1959年1月,撤县并市,1961年9月复分治;1968年9月,县城迁沙河街;1983年7月,撤地并市,实行市管县体制,隶属九江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