滁州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341100000000
地名由来:《太平御览》卷169《州郡部》滁州:“《十道志》曰,隋以为滁州,以滁水为名。”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古为扬州之域《尚书·禹贡》,春秋战国时先属钟离,继属吴,吴亡属越,越亡属楚。秦属九江郡东城县。西汉高帝四年(前203年)地属淮南国;武帝元狩元年(前122年)复九江郡,属扬州剌史部。三国时为魏、吴地。西晋属扬州淮南郡全椒县。东晋侨寄顿丘郡,隶属北徐州。隋改南▉州为滁州,以滁河得名;开皇十八年(598年)新昌县改为清流县,以清流河得名;大业初年(605年)州废,以清流县隶属江都郡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重置滁州,清流县属之。滁地始筑双重城垣、内层子城、外城罗城,永徽年间(650—655年)城向东北扩展,城周围达7里258步,呈▉字式格局,设4门均有城楼、兵马司,东西门各设水关1座,四周环以深池;天宝元年(742年)改滁州为永阳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滁州,领清流、全椒、永阳三县,属淮南道。五代十国时,依次属吴、南唐、后周,仍置滁州清流县。北宋、南宋时期,滁州均属淮南东路。元至元十五年(1278年)滁州改为滁州路总管府,至元二十年(1283年)后改属扬州路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废三县,以滁州直隶中书省;七年改属凤阳府;二十二年(1389年)直隶京师;永乐元年(1403年)直隶南京;景泰年间(1450—1457年)滁州隶庐凤淮扬巡抚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属江南省安庐滁和道;六年直属江南省;十八年(1661年)属江南左布政使司,康熙六年(1667年)改属安徽布政使司;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直隶安徽省;同治四年(1865年)属安徽省安庐滁和道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道废。1912年4月,滁州改为县、直属安徽省。1914年6月属安庆道,10月改属淮泗道,1928年8月废道,直属安徽省,1932年属安徽省第五行政区,为专署驻地。1949年1月24日后,初置滁州市,旋改为滁县,属江淮解放区第一分区,同年4月划属皖北行政公署滁县专区,为专区驻地;1952年4月属安徽省滁县专区;1956年元月撤销滁县专区,改属安徽省蚌埠专区;1961年4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,为专区驻地;1971年改属安徽省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;1979年2月改属滁县地区行政公署,1983年12月25日撤销滁县设滁州市,仍隶属滁县地区行政公署。国务院1992年12月20日批准撤销滁县和县级滁州市,设立地级滁州市和滁州市琅琊区、南谯区,将原滁县地区的来安县、全椒县、定远县、天长县、凤阳县、嘉山县划归滁州市管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