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320581000000
地名由来:南朝梁大同六年(540年)始建常熟县,县治在福山镇,因境内“原湿异壤,虽水旱不能概为之灾,则岁得常稔”故名常熟。《大明一统名胜志·南直隶苏州府志胜》卷9载:“《舆地广记》云,梁大同六年(540年)分置南沙、常熟二县。是时累岁丰稔,谓其土沃,故以名县。”又清光绪《常昭合志稿》卷9《水利志》载:常熟县“高乡濒江有二十四浦通潮汐,资灌溉,而旱无扰;低乡田皆筑圩,足以御水而涝亦不为患,以故岁常熟,而县以名焉”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约公元前16世纪,陕西周原古公▉父子之泰伯、伯雍(又称虞仲),让国南来,建立勾吴,虞仲死后葬于常熟,虞山由此得名。商末属勾吴。春秋、战国时先属吴,后属越,继又属楚。秦隶会稽郡。汉置虞乡、南沙乡,属吴郡吴县。西晋太康四年(283年)设海虞县,隶吴郡。东晋咸康七年(341年)设南沙县,隶晋陵郡。南朝梁大同六年(540年)始建常熟县,县治在福山镇,因境内“原湿异壤,虽水旱不能概为之灾,则岁得常稔”故名常熟。隋海虞等县并入常熟后,县治设海虞城(今虞山镇),隶于苏州。南宋建炎年间建土城。元至正十六年(1356年)改砖城并跨虞山一角建成,有“十里青山半入城”之称。清雍正四年(1726年)划常熟县东境另置昭文县,两县治同城,隶苏州府。辛亥革命后,仍合为常熟县,属苏松常道。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、常、太人民武装,曾在县境及跨县设立过常熟县、沙洲县、阳澄县、苏州县及虞西行署等民主政权。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,遂划城区设市,县、市并隶于苏州专区。1958年撤市,仍统一为常熟县;1961年将南丰等14个公社及常阴沙农场划归新建的沙洲县(今张家港市);1983年3月撤县建市(县级),由省政府直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