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阴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320281000000
地名由来:南朝梁绍泰元年(555年)废暨阳县,置江阴郡,迁治君山以南,因地濒大江之阴,故称江阴。据明嘉靖《江阴县志》卷1:“以其地滨大江,故名江阴。”是江阴以地处长江之阴(南岸)而得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春秋、战国时期属延陵,是吴国公子季札的封地和春申君黄歇的采邑,故江阴有“延陵古邑”、“春申旧封”之说。秦王政二十五年(公元前222年)秦灭楚,江阴境属会稽郡的延陵乡。西汉高帝五年(公元前202年)划毗陵县东北部置乡,因地处古暨湖北,乃名暨阳乡,为江阴古称。西晋太康二年(281年)正式建暨阳县,建治长寿莫城,属毗陵郡。南朝梁绍泰元年(555年)废暨阳县,置江阴郡,迁治君山以南,因地濒大江之阴,故称江阴,以原暨阳县与兰陵利城之地设江阴、梁丰、利城3个属县;陈武帝永定元年(557年)灭梁,将江阴郡建江阴国,作为梁主的最后封地。隋开皇九年(589年)废江阴郡,合3县地为江阴县,属常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称暨洲,下设江阴、暨阳、利城3县;武德九年(626年)废州恢复江阴县,仍属常州;武宗会昌四年(844年)因江阴户满四千,升为全国68个望县之一。五代十国南唐昇元中始置江阴军。北宋淳化元年(990年)至南宋始兴三十一年(1161年)曾三改为县,三复为军;宋时修北城门为澄江门,城内设澄江驿,故江阴别称澄江、澄川、简称澄,又因城池形似盛开的芙蓉花,所以江阴又有芙蓉城的美称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年)建江阴路总府管;至元二十八年(1291年)改为江阴州;至正二十四年(1364年)朱元璋改江阴州为连洋州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将半属泰兴县的马驮沙尽入江阴,改州为县;成化八年(1472年)划出马驮沙,另设靖江县。清代江阴县属苏松常道。民国初年属苏常道;北伐后直属江苏省。抗日战争期间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,曾在江阴及其边邻地区先后建立澄西、江阴、沙洲、澄东四个县级政权。1949年4月22日县城解放,江阴县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;1953年1月改属苏州地区;1962年1月划东北部9个公社归新建的沙洲县;1983年1月改属无锡市;1987年4月23日撤县设市,由省政府直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