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新蒙古族自治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210921000000
地名由来:清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置阜新县。故治在今县西鄂尔土坂(在内蒙古奈曼旗境),宣统二年(1910年)移治水泉(今阜新市区)。1948年设阜新县土默特左旗,1951年迁今治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周至春秋战国时期,此地有山戎、东胡、匈奴等少数民族活动并属燕国之北境。秦初为东胡地,末几又并入匈奴。燕国时,修筑一道“燕长城,”自西向东延伸,横贯全境。西汉时县境为匈奴左地,汉武帝时划为塞后归乌桓。东汉时属鲜卑游牧地。三国时期,县境西部属魏,东北部为鲜卑所据。晋朝时初属于文氏领地,后入慕容氏领地。西晋元康四年(294年)为秦地,咸康元年(335年)县境属慕容氏前燕。东晋冯跋(即北燕)在县境内置宿军县(治所今蜘蛛山乡境),属平州(治所龙城)。386年(南北朝)鲜卑拓跋部在北方建立北魏,后又为北齐,县境南、西部属营州(治所今朝阳)昌黎郡(今义县境),东部、北部为契丹地。隋朝时,县境南和西部,属辽西郡。治所柳城(今朝阳十二台营子)。东和东北部仍属契丹驻牧地。唐朝时县境南部属河北道营州都督府(治所今朝阳),西北部属松漠都督府(治所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),东北部属渤海国咸平府(治今开原境)和契丹地。五代时,契丹部族建立契丹国,并于947年改国号为“辽”,在县境建有懿州(遗址今塔营子乡驻地),成州(遗址今红帽子乡境内),徽州(遗址今县北部),欢州(今大巴乡境)等十余座头下军州,分别受辽上京道、中京道管辖。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,1125年金灭辽,将期占地划为20个路,县境东部属懿州北京路。西部属成州。大定六年(1166年)废成州留同昌县。承安二年(1197年)同昌县改隶川州(今北票市黑城子镇),泰和四年(1204年)同昌县又改隶义州(今义县)。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。县北境和东北部属懿州路(今塔营子乡驻地古城),南境和西南部属广宁府路(治所今北镇)。境内设有顺安(治所今塔营子乡驻地)、灵山(治所今法库县境)、同昌(治所今红帽子乡境)等县。明代原属营州左屯卫,后并入广宁后屯卫(治所懿州废城址附近)。永乐八年(1410年)卫治迁至义州。县境属蒙古泰宁卫,于正统七年(1442年)明修筑“辽东边墙”,在县境南部通过。万历年间,兀良哈部的朵颜卫左都督花当之曾孙(十三世孙)莽古岱,从喀喇沁右翼徙居这里,值此,另外在众多蒙古族部落中的“蒙郭勒津”部落,于17世纪20年代也从黄河套地区,自西向东迁移此地驻牧,它成为本地区的主体部落。明朝末年,女真族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后金国。天聪三年(1629年),莽古岱之孙善巴率属部降后金。1636年后金封善巴为扎萨克掌所部。1637年建土默特左翼旗,统辖县境,隶卓索图盟。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划县境东北部为养息牧场地。乾隆三年(1738年)设塔子沟厅(治所今凌源),县境为该厅东北部。乾隆三十九年(1774年)由塔子沟厅析置三座塔厅(治所今朝阳),并于鄂尔土板(今内蒙古奈曼旗青龙山镇古庙子村)设巡检衙门,县境为其所辖。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改三座塔厅为朝阳县,县境属朝阳县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年)成立阜新县,自此县族并存,蒙汉分治。从朝阳县划出土默特左翼旗、朝哈拉哈(今内蒙库伦旗西部)、唐古特喀尔喀(今内蒙库伦旗西南部)三旗地为阜新县境,并将鄂尔土板巡检衙门为县衙,隶属承德府。取“物阜民丰”和“焕然一新”两句成语中的“阜新”二字为县名。光绪三十年(1904年)升朝阳县为府,阜新县隶属朝阳府。县衙鄂尔土板,地处偏北,交通、管理不便,因此在县境中部,选定此处(现阜新镇)设置街市,修四门、营造房屋。于宣统三年(1911年)10月,县衙从鄂尔土板迁至本地。1914年撤销朝阳府,阜新县属热河特别区。1928年县属热河省。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,阜新县、土默特左翼旗均属伪满锦州省所辖。1940年划中心矿产区设阜新市,撤销县治,统由土默特左翼旗管辖(旗公署由王府迁入阜新镇)。1945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成立阜新县政府,辖8个区。1946年1月,国民党在铁路沿线各区基础上建立阜新县政府,后将汤头喀尔喀、朝喀尔喀划归内蒙古,阜新市与阜新县合并为阜新县。1948年3月成立阜新县土默特左翼旗联合政府,属辽北省辖。四月成立阜彰土苏联合政府仍归辽北省领导。1947年9月阜彰两县公开,恢复原建制,属辽北省。1948年在北票、阜新、义县三县边区成立了北阜义土中左旗联合政府(驻今清河门),至1949年5月撤销并恢复原建制,1948年3月阜新县全境解放,恢复市、县建制,统归辽西省管辖。建国后,1954年属辽宁省。1958年4月7日撤销阜新县,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,继属辽宁省,将北票县的先锋、前进两个公社划归本县,1959年1月县归阜新市辖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