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城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210381000000
地名由来:金毓绂《渤海国志长编》卷14《地理考》说:“《辽志》云,海州南海军,本沃沮国也,渤海号南京南海府者,盖辽迁东丹国时,乃于今海城之地置海州南海军,以南海府沃州之民迁于此处……。撰《辽史》者以为前后一地,混叙不分,故有此误,其实相去盖千余里也。”今海城仍袭海州之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据小孤山遗址的发掘,证明早在旧石器时期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。战国时期,本境属燕国的辽东郡;秦统一中国后,本境属辽东郡;西汉时,本境置新昌、辽隧、安市三县,隶属幽州剌史部辽东郡。三国鼎立时期,仍置新昌、安市二县,属平州辽东郡;404年,高句丽占据辽东,本境属高句丽辖;隋朝,高句丽为其藩属,本境属高句丽卑奢城;唐时,本境置安市州,隶属安东都护府。后入渤海,为南海府。916年,辽灭渤海国,本境置海州、铜州、耀州。设临溟、仙乡、析木、岩渊四县,隶东京道辽阳府,金代改海州为澄州,隶属东京路管辖。元时,州县俱废,本境置海州巡检司,隶辽阳路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,本境置海州卫,辽海卫(今牛庄),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统辖。清顺治十年(1653年),改海州为海城县,隶属辽阳府。康熙三年(1664年)6月,改隶奉天府。1913年,废除府州制,实行省、县制,本境设海城县,初隶奉天省辽沈道,后隶辽宁省。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,本境仍置海城县,隶奉天省。1945年,“九·三”胜利后,于10月间成立了海城县民主政府,隶属辽南行政公署第二专署领导;1948年10月31日本县全境解放,海城县划归辽宁省第一行政专员公署;1948年12月,直属辽宁省。1949年4月隶属辽东省;建国后,1954年7月辽东、辽西二省合并,海城县又属辽宁省;1959年1月,划归鞍山市,1965年12月归辽南专署,1968年12月划归营口市。1973年1月划归鞍山市。1985年1月撤县建市。仍属鞍山市。市府驻地环城西路。海城之名源于海州,海州之名始于辽。天显元年(926年)辽灭渤海之后,改渤海之地为东丹国,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,徙南海府沃州之民于海城之地。沃州之地东濒日本海,其民徙于本境置县。寓沃州原临海之意,县名曰临溟。府名曰海州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置海州卫。清顺治十年(1653年)改海州为海城。海城县城池修建始于明洪武九年(1376年)。天启三年(1623年),在城东南隅建新城,1653年,城池南门改为二门,东、西、北各设一门。1774年8月重修城墙。建国后,开始逐年修建城区。1975年地震之后,开始大规模的城区建设。市区主干道大部分修建成沥青路,供排水设施形成网系,幢幢高楼拔地而起。古城旧貌荡然无存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,1990年建城区11.5平方公里,为建国前3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