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城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131128000000
地名由来:因境内地势高,多土岗、沙丘,为求物阜民丰而得名,又取《尚书》“阜成于民”之义。《尔雅·释地》称:“大陆曰阜。”《说文》称“阜”为“山无石者”。刘熙《释名》说:“土山曰阜”。本县境坡阜较高,河患较轻,取《尚书》“阜成兆民”之义,定名为“阜成”。后改为阜城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春秋属晋,战国为燕、赵、齐国之地,秦属钜鹿郡。西汉始置阜城县。因境内地势高,多土岗、沙丘,为求物阜民丰而得名,又取《尚书》“阜成于民”之义。治今古城,时弓高县、候井县、蒲领县亦在今境,属幽州勃海郡。汉景帝改名昌城,属冀州信都国。东汉时复为阜城县,属冀州安平国。三国时属魏,隶勃海郡。南北朝,初属北魏冀武邑郡,后隶长乐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县治移于今阜城。隋初属长乐郡,后属河间府,又隶观州,再属冀州信都郡。唐初属观州,贞观十七年(643年)属河北道冀州信都郡。天祐二年(905年)更名汉阜,后复为阜城县。宋初属冀州,嘉祐八年(1063年)省入东光,后复置,属河北东路永静军。靖康年间(1126-1127年)伪齐帝刘豫改名为阜昌郡,为郡治。金代复为阜城县并改名景州。元代末、明、清,属河间府。1913年属渤海道。1914年属津海道。1928年改属河北省。1938-1945年东光西区与阜城县合置阜东县,治今景县孙镇,1946年5月迁入阜城境内。1949年复名阜城县,隶衡水专区,1952年改属沧县专区。1958年11月并入交河县,隶沧县专区,后隶天津市南郊区。1961年5月交河县分为东光、交河、南皮三县,原阜城砖门以东地区划当东光县,以西划归交河县。1962年5月恢复阜城县建制,复归衡水专区。1970年属衡水地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