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间市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130984000000
地名由来:河间之名始于战国。据《水经注》、《禹贡》所载,原系九河流域之间自然区域的泛称。据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:“应劭曰:在两河之间。”故名。《汉书补注》引何焯曰:“两河谓滹沱河、滹沱别河。”河间县因河间郡为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河间之名始于战国。据《水经注》、《禹贡》所载,原系九河流域之间自然区域的泛称。春秋属燕国之域,战国时期分属燕、赵二国。燕国在今河间市区西南建武垣县。赵国于今河间市区建赵都军城,属钜鹿郡。秦代因之。西汉初,析武垣县部分地域建州乡县和束州县,分属涿郡、渤海郡。从西汉文帝至西晋武帝前后400余年间,4次建河间国,其间时国时郡,治所在古乐城。东汉时,将州乡并入武垣县,建安中期武垣改名为阿武,另建武垣县(故城在今河间市南12.5公里处)。三国时,魏挖渠引滹沱河水,武垣县治所迁至行别营(故城在今河间市东北15公里处),称东武垣,仍置束州县,武垣县属河间国。束州县属章武国。北魏太和十一年(487年)于赵都军城建瀛州,辖河间、高阳、章武、浮阳、四郡。同年,河间郡治所由乐城迁至东武垣,武垣县和束州县均归河间郡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武垣县治所迁至瀛州城。开皇十六年(596年)武垣县更名河间县。大业三年(607年)改瀛州为河间郡。郡县治所均在今河间市区所在地,将束州县更名为束城县,河间、束城二县均属河间郡。唐代初年,河间县和东城县仍属河间郡。武德四年(621年),废郡恢复瀛州。天宝四年(745年)又罢瀛州恢复河间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废郡又恢复瀛州。五代时,河间、束城两县属瀛州。后晋天福元年(936年)随瀛州沦归契丹管辖。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959年)收复。宋真宗景德二年(1005年),划河间西部建肃宁县。熙宁元年(1073年)束城县并入河间县。仁宗庆历八年(1048年)于河间城置高阳关路安抚使,统十州军事,号瀛海军,与太原、中山(定县)并称河北三镇。大观二年(1108年)改瀛州为河间府,辖河间县。元世祖至元二年(1265年),河间府改为河间路,仍辖河间县。明代改路为京师河间府。明朝迁都北京,改北平布政司为河北直隶,河间府属河北直隶,下辖河间县,同年,设河间卫,沈阳中屯卫、大同中屯卫也寄治河间。清代仍为直隶河间府,辖河间县。1912年,废河间府,河间县改属直隶省津海道。1928年隶属河北省。1937年后,先后属河北省津海道、渤海道。1938年2月起,先后属冀中区第一、二、九、八专区。1939年4月,将河间县子牙河以东123个村庄划归新建的建国县。1940年8月将河间县东北部207个村庄划归新建的任河县。1946年2月,撤销任河县,任河县原属河间县的区域复归河间县。1946年5月,将河间城厢区改建河间市,属冀中区。1946年10月撤销河间市,重建任河县,河间划出182个村归任河县管辖。1948年4月,第二次建河间市,属冀中区八专区。1949年3月,撤销两度建立的河间市与任河县建河间县,任河县原属河间县的区域复归河间县。同年8月,撤销冀中区建河北省,河间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。1954年6月撤销建国县,建国县原属河间县的区域复归河间县。1958年6月,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,河间县改属天津专区。11月,河间县与肃宁县合并,称河间县。12月,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,河间县改属天津市。1961年6月,沧县专区从天津专区分出,改建为沧州专区,河间县属之。1962年1月,河间、肃宁分开,恢复原区域,属沧州地区。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,撤销河间县,设立河间市,仍隶属沧州地区。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由省直辖。1995年划归沧州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