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区划代码:130929000000
    地名由来:汉景帝二年(前155年),封其子刘德为河间王,刘德卒,谥“河间郡王”,故有以后“献州”、“献县”之称。据乾隆《河间府新志》卷2《舆地志·州县备说》:“金大德中,以其为汉河间献王封国,献陵在焉,故特名其州曰献。”按:献王即汉武帝刘彻之兄刘德。献王陵在县东十里。献县因此而得名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
    历史沿革:境域春秋时属燕国地。战国时始有河间之称(指汉时乐成。因于禹贡九河间而得名),属赵国地。后曾一度为齐燕所有。秦属钜鹿郡,仍称河间。汉高祖置河间郡,后封河间国,治乐成县(今河城街南),属冀州。西部及西北部属阿武、中水二县,隶属涿郡,东属景城县隶渤海郡。东南部属成平、建成两县地,隶渤海郡。汉景帝二年(前155年),封其子刘德为河间王,刘德卒,谥“河间郡王”,故有以后“献州”、“献县”之称。东汉省建成、景城入成平县,又省阿武。今县遂属乐成、成平、中水地,后更乐成县为乐陵县。三国时县境属魏地。魏黄初三年(222年)改乐陵县为乐成县。西晋改乐成为乐城,属河间国。东晋为河间郡。南北朝时,北魏置瀛州为乐城,不久即废,仍为河间郡。太和十一年(487年),置瀛州于赵都军城(今河间县城),移河间郡及乐成县于乐寿亭(今献县城西南一里之故乐寿亭),同年又移郡治至东城坦(今河间县)。延昌二年(513年)徙成平县治于景城故城,仍称成平县,属章武郡。中水初属河间,北齐时省入乐城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乐城为广城县,改成平为景城县,皆隶瀛州。仁寿初为避炀帝杨广讳,改广城县名为乐寿、大业初乐寿,景城皆属河间郡。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大业十三年(617年)在乐寿亭城北一里建乐寿城(今县城旧址),自立为长乐王;十四年正式定都乐寿,国号大夏。唐灭乐寿县隶瀛州,大历中改属深州,元和十年(815年)复隶瀛州,后又属深州。景城初属瀛州,后属沧州。五代时,乐寿县属深州,景城属沧州。宋至道三年(997年),以瀛州为瀛海军,乐寿、景城皆属之。熙宁六年(1073年),省景城为镇,入乐寿。大观二年(1108年),瀛海军升为河间府,乐寿县属之。金天会七年(1129年),升乐寿县为寿州。天德三年(1151年),以州治为河间献王,都城改为“献州”,属河北东路;大定七年(1167年),析县境内东南部置交河县,与乐寿县并属献州。元朝至元二年(1265年)废寿州为乐寿县,省交河入乐寿,属献州,隶中书省河间路。明洪武初,省乐寿县入献州。洪武八年四月(1375年)降州为县,属河间府,自此始有“献县”之名。洪武十年(1377年),省交河入献县,十三年十一月复故。永乐十九年(1421年),献县隶属京师河间府。清属直隶河间府。1913年献县属直隶省渤海道,1928年改属河北省。1937年后,献县属晋察冀边区冀中区八专区领导,1939年以献县城东三区及河间县东部二区地置建国县。1940年以献县南部和交河县西南部地区成立献交县,并将西南部辛庄、黄厂、粟庄等8个村庄划给武强,东南尚古庄、庄头、苟鲁道划给交河。1945年撤销献交县,成立献县人民政府。1946年献交县复建,1949年10月献交县撤销,献县属沧州专区。1954年建国省入献县,隶属天津专区,12月,饶阳、武强并入献县。1959年1月2日改属天津市。1961年恢复饶阳、武强两县,6月1日献县改属沧州专区。1970年改属沧州地区。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沧州地区,此县划归沧州市管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