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定县
- 地名由来及历史沿革
- 区划代码:130123000000
地名由来:西汉初属恒山郡(后改常山郡),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平东垣叛将赵利,取真正安定之意,更名真定县;武帝元鼎四年(前113年)置真定国治于此。《太平寰宇记》卷61镇州真定县:“《高帝纪》曰:高帝十年代相陈豨反,十一年豨将赵利守东垣,高帝攻之不下,卒骂,上怒。城降,卒骂者斩,因改曰真定。”清雍正间因避世宗胤禛名讳改名正定。(中国地名语源词典)
历史沿革:春秋为鲜虞国地。战国时期先属中山国后属赵国。秦置东垣县,治东垣邑,以邑名县(在今石家庄市郊东古城),属巨鹿郡。西汉初属恒山郡(后改常山郡),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平东垣叛将赵利,取真正安定之意,更名真定县;武帝元鼎四年(前113年)置真定国治于此。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(37年)真定国废,属常山郡。西晋常山郡由元氏迁于此。唐初郡、县治所移今正定城。武则天载初元年(689年)改名中山县;神龙元年(705年)复名真定县;宝应元年(762年)于此置成德军。唐、五代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属恒州、镇州、真定路、真定府、正定府,并为州、路、府治。清雍正元年(1723年)避帝胤祯名讳改今名。1913年废府,属范阳,保定道。1928年废道,直属河北省。1935年属十二行政督察区。1938-1948年先后属晋察冀边区冀西、冀中、冀晋、北岳区。1947年析县城置正定市,1949年撤销正定市并入正定县。属河北省石家庄专区。1958年灵寿县并入。1960年属石家庄市,1961年复属石家庄专区(1970年改地区)。1962年灵寿县析出。1986年4月改属石家庄市。
正定县地处冀中平原,古称常山、真定,历史上曾与北京、保定并称“北方三雄镇”,是河北省会石家庄的北大门,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京广铁路、107国道、京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,石德铁路、石太铁路、307国道、石黄高速公路穿境而过,坐落境内的石家庄机场已开通20多条国内外航线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教育名城,正定历史悠久,名胜古迹众多,文化积淀深厚,享有“古建筑宝库”的美誉。
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。其中,有“京南第一古刹”之称的隆兴寺,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、规模最大、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群。寺内21.3米高的铜铸大悲菩萨是全国最高的立式铜佛,与唐代建筑华塔、开元寺钟楼和须弥塔、天宁寺凌霄塔、临济寺澄灵塔,以及五代遗物文庙大成殿,堪称中华文物之精粹,改革开放以来,正定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,1994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。